供應鏈的碳盤查:企業永續競爭的致勝關鍵
這些問題,過去一年多來幾乎成了我每天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從科技業到傳產業,面對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急迫壓力,每個人都在問,我們到底該從哪裡開始。而我的答案,永遠都始於一個簡單卻關鍵的步驟:溫室氣體盤查。
溫室氣體
薛珮旻
8/12/20251 分钟阅读
「碳盤查是什麼?」「我們公司要怎麼做碳盤查?」
這些問題,過去一年多來幾乎成了我每天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從科技業到傳產業,面對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急迫壓力,每個人都在問,我們到底該從哪裡開始。而我的答案,永遠都始於一個簡單卻關鍵的步驟:溫室氣體盤查。
這篇文章,我想以「價值鏈碳管理」為核心,帶領大家深入了解,為何碳管理不僅僅是政府法規的要求,更是企業在全球市場上能否存活下來的關鍵。
我叫薛珮旻,一位深耕永續領域多年的顧問,長年來與無數企業攜手應對碳管理挑戰。過去,許多人會認為碳管理是高層的事、是永續部門的事,甚至覺得是「賠錢」的事。但如今,這觀念已經徹底翻轉。碳管理不再只是「成本」,而是創造「價值」的機會。
碳盤查的起手式:GHG Protocol與三大範疇
談到碳盤查,就不能不提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這是全球公認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由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院(WRI)共同制定。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幫助企業系統性地量化、管理並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 GHG Protocol,企業的碳排放可分為三大範疇(Scope):
範疇一(Scope 1): 來自企業直接的排放。這包括了企業自有或控制的燃燒設備(如鍋爐、發電機)、自有車輛、以及製程中產生的排放(如化學反應)。簡單說,就是「你直接燒了什麼」。
範疇二(Scope 2): 來自外購電力的間接排放。這指的是企業購買並使用的電力、熱能或蒸氣等能源,其在發電或產生過程中產生的排放。台灣的企業最常盤查的就是這個部分,因為用電量往往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範疇三(Scope 3): 價值鏈中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這是碳管理最複雜,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個部分。它涵蓋了從原料供應商、產品運輸、到消費者使用與廢棄處理等,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所有排放。
早期的碳盤查,許多企業只專注於範疇一和範疇二。因為這兩部分數據相對容易取得,且排放源明確可控。然而,隨著全球供應鏈越來越複雜,以及消費者對企業永續的期待日益提高,範疇三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越前兩者。
為什麼說「範疇三」是企業的生死線?
這幾年,我發現台灣企業普遍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國際客戶對供應鏈的碳管理要求越來越高。
我曾與一家大型電子製造商合作,他們的歐美客戶來函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提交完整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其中包含了大量範疇三的資訊。這家公司雖然已經做了多年的範疇一與範疇二盤查,但對於如何有效掌握供應商的排放數據,卻感到束手無策。
這個案例絕非特例。根據 CDP(碳揭露專案)的報告,全球企業的平均碳排放,高達 75% 來自其供應鏈(即範疇三)。換句話說,如果你只做範疇一和範疇二,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你真正龐大的碳風險,其實藏在你的供應商、物流商,甚至是你的客戶使用你的產品時所產生的排放。
國際品牌大廠如 Apple、Nike、IKEA 等,早已將供應鏈的碳管理納入其採購策略。他們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碳盤查報告,甚至設定減碳目標。如果你的公司無法提供這些數據,或是減碳進度落後,你很可能就會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失去訂單。
所以,範疇三的盤查與管理,不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有效率、有系統地做」的生存問題。
範疇三的盤查:從「不知」到「知」的系統化旅程
範疇三的盤查,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涉及到15個不同的類別,從外購商品與服務、資本財、燃料與能源相關活動、到員工通勤、商務旅行、產品使用與生命週期終結等。每個類別的數據來源、計算方法都大不相同。
我通常建議企業採取**「由易到難,由粗到精」**的策略:
盤查清單(Checklist)建立: 首先,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商業模式,找出與自身業務最相關的範疇三類別。例如,一家製造業可能需要優先盤查「外購商品與服務」、「資本財」和「產品運輸」。
數據蒐集與計算(Data Collection & Calculation): 這是最核心的步驟。可以從企業的會計系統、採購紀錄、物流單據等內部資料開始。對於供應商的排放,可以發出問卷,或是要求供應商提供其自身的碳盤查報告。
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s): 排放係數是將活動數據(如用電度數、運輸里程)轉換為碳排放量的關鍵。可以選擇 IPCC、IEA 等國際機構發布的通用係數,或是使用台灣環保署發布的在地化係數。
系統化管理與報告(Systematic Management & Reporting): 隨著盤查數據越來越多,人工管理會變得困難。因此,導入數位化的碳管理平台,或是建立內部的碳數據庫,變得非常重要。這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一致性。
我曾與一家紡織業者合作,他們供應給許多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過去,他們只單純提供布料,但客戶現在要求他們提供從棉花種植、染整到成品運輸的全生命週期碳足跡。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我們協助他們:
建立供應商碳數據收集系統: 發出問卷,要求上游供應商(如棉花商、染料商)提供其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數據。
計算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根據 GHG Protocol 的產品生命週期評估標準,計算出每一碼布料所產生的碳排放。
進行碳足跡熱點分析: 找出供應鏈中碳排放最高的環節,發現原來染整過程的排放量遠高於預期。這也成為他們後續進行製程優化的重點。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企業開始盤查範疇三,不僅是為了應付客戶要求,更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甚至創造新價值的機會。
從碳盤查到「碳管理」:將風險轉化為商機
單純的「碳盤查」是「知」的過程,而真正的價值在於後續的「碳管理」(Carbon Management)。這是一個將盤查數據轉化為行動策略的過程。
有效的碳管理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設定目標(Goal Setting): 根據盤查結果,設定科學化的減碳目標。許多企業會參考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所提出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制定策略(Strategy Development): 根據減碳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這可能包括節能設備汰換、導入再生能源、優化運輸路線、或是要求供應商減碳等。
落實行動(Action Implementation): 將策略付諸實行。這需要跨部門的協作,從研發、採購、生產到銷售,每個環節都必須納入碳管理的思維。
監測與報告(Monitoring & Reporting): 持續追蹤減碳進度,並定期向利害關係人(如客戶、投資人、員工)報告。這不僅能展現企業的永續承諾,也能提高企業的透明度與品牌聲譽。
舉個例子,一家連鎖餐飲業者透過範疇三盤查,發現其最大的排放來源是食材供應鏈和廢棄物處理。他們隨後採取了以下碳管理措施:
優化食材採購: 優先向在地小農採購,減少食材運輸的碳足跡。
減少廚餘: 透過數據分析,精準預測用餐人數,並與慈善機構合作,將剩餘食材捐贈出去。
廢棄物再利用: 廚餘回收製成堆肥,提供給合作小農使用,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的閉環。
這些行動不僅降低了公司的碳排放,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關注永續的消費者。這證明了,當企業將碳管理視為一種策略而非負擔時,它將帶來意想不到的商業價值。
數位轉型與碳管理:未來的必經之路
面對複雜的供應鏈碳盤查與管理,數位工具扮演了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從數據收集、計算、分析到報告,碳管理平台可以大幅提高效率並減少人為錯誤。
我認為,未來的碳管理將走向以下幾個趨勢:
平台化與協作化: 企業不再需要單打獨鬥。透過雲端碳管理平台,企業可以與供應商、客戶無縫接軌,共同分享與管理碳數據。這將加速整個供應鏈的減碳進程。
數據可視化與洞察: 好的碳管理平台不僅僅是計算器,它應該能將複雜的數據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圖表與報告,幫助決策者快速找出碳排放熱點,並制定有效的減碳策略。
AI與自動化: 隨著 AI 技術的成熟,未來碳盤查的數據收集與計算將越來越自動化。AI 可以分析歷史數據、預測未來排放趨勢,甚至提出最佳的減碳方案。
區塊鏈與數據信任: 為了確保碳數據的真實性與可追溯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將越來越普及。這將建立起一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碳數據信任機制。
結語:碳管理不只是一場戰役,更是一趟旅程
在許多的專欄中,我們常讀到許多企業的成功轉型故事,從科技巨頭到傳產龍頭,無一例外地都將永續發展視為其核心競爭力。而碳管理,正是這場轉型中最重要的一環。
作為一個長年與企業並肩作戰的顧問,我深信,碳管理不只是一場戰役,更是一趟漫長的旅程。這趟旅程,需要的不僅是技術與數據,更需要企業從上到下的決心與文化轉變。
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是企業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浪潮下,必須面對的考題。而範疇三,正是這張考卷上最難,卻也最有價值的題目。
這條路上,你不需要單獨前行。有許多像我一樣的專業顧問,以及日漸成熟的數位工具,可以成為你最有力的夥伴。
讓我們一起,將這場看似艱鉅的挑戰,轉化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黃金機遇,在全新的全球供應鏈中,找到屬於台灣企業的致勝關鍵。
#溫室氣體盤查 #碳盤查 #碳管理
©2025 JINRAY TAIWAN
10489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60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