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範疇三的碳管理難題

相較於企業自身的直接排放(範疇一)和外購電力等間接排放(範疇二),範疇三——也就是價值鏈上的其他間接排放——可說是碳盤查中最複雜、也最充滿挑戰的一環。

薛珮旻

8/13/20251 分钟阅读

photo of white staircase
photo of white staircase

解開範疇三的碳管理難題

嗨,各位讀者朋友,我是薛珮旻。最近在協助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發現大家對「範疇一」和「範疇二」的盤查工作,基本上都已經駕輕就熟。但一提到 範疇三,許多老闆和高階主管就開始眉頭深鎖,直說這像是個無底洞,複雜又難以掌握。

確實,相較於企業自身的直接排放(範疇一)和外購電力等間接排放(範疇二),範疇三——也就是價值鏈上的其他間接排放——可說是碳盤查中最複雜、也最充滿挑戰的一環。它包含了從上游的供應鏈到下游的產品使用與廢棄處理,總共 15 個類別。每一項都牽涉到企業外部的利害關係人,數據難以取得,排放量也難以精準計算。

然而,在當前全球供應鏈減碳的浪潮下,範疇三 的碳管理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企業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像蘋果、微軟、亞馬遜等國際大廠,都已經明確要求供應商揭露並管理其範疇三排放。如果我們無法有效掌握和管理範疇三,未來很可能會被踢出國際供應鏈,喪失客戶,甚至面臨貿易壁壘。

範疇三,為什麼難?

在深入探討範疇三的 15 個類別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它為什麼這麼難。

首先,數據取得困難。不像範疇一和範疇二的數據主要來自於企業內部的燃料使用、電力帳單等,範疇三的數據分散在數百甚至數千家供應商、物流商、客戶端。要取得這些數據,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甚至說服供應商配合。

其次,計算方法複雜。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 雖然提供了範疇三的計算框架,但針對不同的類別,所需要的數據和計算方法都不同。有些類別需要從供應商取得活動數據(例如:原物料的碳足跡),有些則需要使用產業平均數據或排放係數來估算。這些估算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讓企業對其排放量缺乏信心。

第三,管理邊界模糊。範疇三的排放源跨越了企業的組織邊界,牽涉到供應商、客戶、員工、投資人等多方利害關係人。這也使得碳管理的工作邊界變得模糊不清。企業不只需要管理自身的減碳行動,更需要與整個價值鏈上的夥伴合作,共同推動減碳。

儘管困難重重,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卻步。範疇三 的盤查與管理,正是企業重新審視價值鏈、尋找減碳機會、提升效率、甚至創造新商業模式的絕佳機會。

解構範疇三的 15 個類別

根據 GHG Protocol 的定義,範疇三分為上游(Upstream)和下游(Downstream)兩大類,共包含 15 個類別。

上游排放(Upstream emissions)

上游排放指的是企業從供應商處取得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排放。

購買的產品與服務(Purchased goods and services)

這包括了所有從外部供應商購買的原物料、零組件、半成品以及服務。這是許多製造業企業最主要的範疇三排放源。例如,電子製造業所購買的晶片、面板、塑膠外殼等,都屬於此類別。要計算這項排放,最精準的方式是請供應商提供其產品的 碳足跡 數據(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如果無法取得,則可使用 排放係數 乘以採購金額或重量來估算。

資本財(Capital goods)

指的是企業購買用於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建築、車輛等固定資產。這些資產在生產、運輸和處置過程中產生的排放,都屬於此類別。例如,一家汽車製造商新蓋一座廠房,其鋼筋水泥、設備製造與運輸所產生的排放,就屬於資本財。

燃料與能源相關活動(Fuel-and-energy-related activities not included in Scope 1 or Scope 2)

這指的是與能源生產和傳輸相關的排放,但未被計入範疇一和範疇二。例如,從油田開採、煉製、運輸到加油站的過程中產生的排放。這部分排放通常由電力公司或能源供應商提供數據,或者使用政府發布的 排放係數 進行計算。

運輸與配送(上游)(Upstream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這指的是從供應商到企業自身的運輸與配送活動。例如,供應商將原物料或產品運送到企業工廠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排放。計算這部分排放需要取得運輸距離、運輸方式(海運、陸運、空運)和貨物重量等資訊。

廢棄物處理(Waste generated in operations)

這指的是企業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在後續處理(掩埋、焚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例如,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被廢棄物處理商運走並處理時所產生的排放。企業需要追蹤廢棄物的種類、重量以及最終處理方式來進行計算。

商務差旅(Business travel)

指的是員工因公出差所產生的交通排放,例如搭乘飛機、火車、計程車或租車等。這部分數據相對容易取得,可以從差旅報銷系統中取得交通工具、里程數等資訊來計算。

員工通勤(Employee commuting)

指的是員工從住家到辦公室的通勤所產生的排放。這部分排放可以透過員工問卷調查來估算,例如詢問員工的通勤方式(開車、搭大眾運輸、步行等)、通勤距離和頻率。

租賃資產(上游)(Upstream leased assets)

指的是企業租用資產時,由資產所有者產生的排放。例如,企業向外部租用辦公室或廠房,其所有者在建造、維護、營運過程中產生的排放。

下游排放(Downstream emissions)

下游排放指的是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銷售、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產生的排放。

運輸與配送(下游)(Downstream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這指的是企業將產品運送給客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排放。例如,將產品從倉庫運送到零售店或直接運送到消費者家中。計算方式與上游運輸相似,但數據來源是企業自身的出貨記錄。

已售產品加工(Processing of sold products)

這指的是企業的產品被客戶或下游廠商購買後,再次進行加工處理所產生的排放。例如,一家塑膠粒製造商,其塑膠粒被下游廠商購買後,用於射出成型製造產品。此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就屬於此類別。

已售產品使用(Use of sold products)

這是許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家電和汽車產業最主要的範疇三排放源。指的是產品在客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排放。例如,汽車在行駛時燃燒汽油產生的排放;冰箱在使用時消耗電力產生的排放。這部分排放的計算需要考量產品的預期壽命、使用頻率和能源效率等參數。

已售產品廢棄物處理(End-of-life treatment of sold products)

指的是產品在壽命結束後,被客戶或處理商廢棄、回收、焚化或掩埋所產生的排放。例如,一台筆電在報廢後,其電子廢棄物處理所產生的排放。要計算這項排放,需要了解產品的組成材料、報廢率和最終處理方式。

租賃資產(下游)(Downstream leased assets)

指的是企業將資產租賃給外部使用者時,由使用者產生的排放。例如,一家公司將機器設備租賃給客戶使用,客戶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排放。

加盟店(Franchises)

指的是企業的加盟店在營運過程中產生的排放。例如,一家連鎖咖啡店的總公司,其各個加盟店所產生的範疇一和範疇二排放,對總公司而言就屬於此類別。

投資(Investments)

這指的是企業的金融投資,例如股權投資、債券投資等所產生的排放。這部分排放的計算通常是將被投資公司的排放量,按投資比例分攤給投資公司。

範疇三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了解了範疇三的 15 個類別,我們也更清楚其複雜性。然而,挑戰也帶來機會。有效的碳管理不僅能降低環境風險,更能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和競爭力。

挑戰一:數據孤島

許多企業的範疇三數據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系統中,例如採購部、物流部、人資部、業務部等,甚至在外部的供應商和客戶端。這種 數據孤島 讓碳盤查工作變得極其困難。

應對策略:建立碳管理平台

企業應思考如何整合內部和外部的數據。一個整合性的碳管理平台,可以幫助企業收集、分析和管理範疇三數據。此外,也可以建立供應商管理系統,要求供應商在固定時間點回報其碳排放數據。

挑戰二:供應商能力不足

許多中小企業供應商,特別是製造業,可能缺乏碳盤查與碳管理的知識和能力。他們可能沒有進行過自身的溫室氣體盤查,也無法提供產品的碳足跡數據。

應對策略:賦能供應鏈夥伴

作為供應鏈的龍頭企業,我們不能只是單方面要求供應商提供數據。更重要的是,我們要 賦能 他們。我們可以提供培訓課程,分享碳盤查的知識和工具;可以協助供應商進行初步的碳盤查;甚至可以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協助供應商導入節能設備或再生能源。這種合作關係,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永續的供應鏈。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與客戶分享,碳管理不只是稽核,更是與供應鏈夥伴一起成長的機會。

挑戰三:計算複雜與不確定性

如前所述,範疇三的計算方法多元且複雜,特別是當缺乏精準數據時,只能依賴排放係數或產業平均數據進行估算,這使得排放量充滿不確定性。

應對策略:從關鍵類別著手,逐步深化

GHG Protocol 鼓勵企業採取 「重大性原則」,也就是從排放量最大、最相關的類別開始盤查。例如,對於製造業而言,「購買的產品與服務」 通常是範疇三最大的排放源,因此應優先投入資源進行精準盤查。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企業,「已售產品使用」 則是關鍵。企業可以先對這些關鍵類別進行初步估算,找出排放熱點,再逐步深入,蒐集更精準的數據。

挑戰四:缺乏商業誘因

有些企業認為,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範疇三碳盤查與碳管理,卻看不到直接的經濟效益,缺乏商業誘因。

應對策略:將減碳與商業模式結合

我們必須跳脫「減碳是成本」的舊思維。範疇三的碳管理,正是 重新審視商業模式 的機會。例如,透過分析 「運輸與配送」 的碳排放,企業可以優化物流路線、選擇更環保的運輸方式,從而降低油耗和運輸成本。又例如,透過分析 「已售產品使用」 的排放,企業可以設計更節能的產品,不僅能滿足客戶的永續需求,更能創造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結語:從碳盤查到碳管理,從管理到價值鏈轉型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與大家深入探討了 GHG Protocol 中最複雜的 範疇三,並解構了其 15 個類別。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更清楚地認識到,範疇三的碳盤查與碳管理,不只是為了應付法規或客戶要求,更是一項具備 戰略意義 的工作。

正如我經常對客戶說的:「碳管理,是從看不見的排放,找出看得見的機會。」透過精準的碳盤查,我們才能找出真正的排放熱點,進而擬定有效的減碳策略。這是一個從管理效率、優化成本到重新定義商業價值的過程。

未來,範疇三 的管理能力,將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 關鍵指標。能夠有效管理範疇三排放的企業,將更能吸引綠色投資,獲得客戶青睞,並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中,取得領先地位。讓我們一起擁抱這個挑戰,將其轉化為企業成長的動力。

薛珮旻,溫室氣體盤查與管理專欄作者。

#溫室氣體盤查

#碳管理

#範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