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盤查到底難不難?
「溫室氣體盤查到底難不難?」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每次都讓我忍不住笑出來。因為答案不在「難」或「不難」,而是在於「你準備好用什麼心態面對它」。身為長期協助企業推動溫室氣體盤查的顧問,我很清楚這件事的挑戰,也很明白它的價值。如果單純以技術來說,它有一定的複雜度;但如果以管理思維來看,它是一場企業邁向永續的契機。
溫室氣體
薛珮旻
9/2/20251 分钟阅读
溫室氣體盤查到底難不難?
常常有客戶或學員問我:「薛顧問,溫室氣體盤查到底難不難?」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每次都讓我忍不住笑出來。因為答案不在「難」或「不難」,而是在於「你準備好用什麼心態面對它」。身為長期協助企業推動 溫室氣體盤查 的顧問,我很清楚這件事的挑戰,也很明白它的價值。如果單純以技術來說,它有一定的複雜度;但如果以管理思維來看,它是一場企業邁向永續的契機。
初次接觸時的迷惘
我第一次接觸 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的時候,其實也和很多企業一樣,覺得「這一大堆指引到底要怎麼看?」。Scope 1、Scope 2、Scope 3 的劃分,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Scope 1 是企業自己控制的直接排放,比如鍋爐、車輛油耗;Scope 2 則是購電產生的間接排放;而最讓人頭痛的 Scope 3,就是上下游供應鏈裡那些「看得到卻摸不著」的碳足跡。剛開始,大家總想「快點算完交差」,卻很快發現,數字不是重點,能不能藉由數字看出問題、找出改善方向,才是關鍵。
難在哪裡?
說到難處,我會歸納成三個層面:
資料收集
很多公司以為溫室氣體盤查就是「會計加總」,其實完全不是。要盤查,你得先知道哪些部門、哪些流程有排放來源,還要確保資料真實可靠。舉例來說,光是電費帳單,很多企業就會發現,分公司、倉儲、營業點的電表並不是統一管理,資料分散在不同人手裡,要湊齊就是一場大工程。
方法選擇
GHG Protocol 提供了計算邏輯,但企業要在「實測」與「係數估算」之間找到平衡。例如車輛油耗,如果有完整加油紀錄,就能精確計算;但若紀錄不全,就只能透過平均數字去估。選擇不同方法,數字落差可能不小,這就考驗企業的判斷與誠信。
跨部門協調
這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點。溫室氣體盤查不是單靠永續部門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行政、人資、財務、物流,甚至供應鏈夥伴的配合。沒有高層支持,常常就是「顧問在追,窗口在跑,資料卡在某個部門出不來」。這不僅讓進度延宕,更可能讓企業錯失改善時機。
易在哪裡?
反過來說,為什麼我又覺得它「不難」?因為一旦企業建立了基本的制度,後續就是「滾雪球」。
制度化
建立標準流程與責任分工,第一次盤查最辛苦,但之後每年只要依循既定SOP,就能穩定推進。
工具數位化
現在有越來越多數位平台與碳管理系統,可以自動抓取用電數據、產線數據,甚至連供應鏈的資料都能串接,大幅降低人工收集的痛苦。
價值顯現
當盤查結果被用來支持投資人溝通、客戶報告、產品碳足跡標示,企業就會發現,這不是「多一份報表」,而是「多一份競爭力」。
心態決定一切
我常告訴企業:
「溫室氣體盤查不是一張Excel表格,而是一面鏡子。」
這面鏡子會讓你看見組織能效高不高、資源浪費在哪裡、供應鏈風險藏在哪裡。如果你只想應付法規,它當然會覺得難,因為你永遠覺得「多一份麻煩」。但如果你把它當作經營的一部分,你會發現,它其實幫助你賺回更多。
結語:難與不難,取決於選擇
所以,溫室氣體盤查到底難不難?我的答案是:「它不難,但它需要你認真。」在永續浪潮下,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越早踏上這條路,就越能主動掌握話語權。每一份排放數據,都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基石。
#永續轉型 #碳管理 #數位碳管理
©2025 JINRAY TAIWAN
10489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60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