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的真正起點:從個人到永續,企業如何走出「表面轉型」陷阱
在台灣的企業圈裡,「數位轉型」幾乎已經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關鍵字。許多公司在內部會議或媒體採訪時,喜歡自豪地說企業「數位轉型」的成功過程。但實際上,這樣的宣示往往只代表企業導入了一套ERP、CRM系統,或者將部分文件移到雲端,卻沒有真正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組織文化。這樣的做法,像是披上一層數位外衣,卻沒有觸及核心。數位轉型的本質,並不是軟體和平台的堆疊,而是思維的改變與體質的重塑。如果沒有內化到企業日常的營運管理中,無論是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研發、財務、智慧財產,甚至是永續發展,都將無法真正產生質變。
數位轉型
賴俊谷
8/15/20251 分钟阅读
數位轉型的真正起點:從個人到永續,企業如何走出「表面轉型」陷阱
在台灣的企業圈裡,「數位轉型」幾乎已經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關鍵字。許多公司在內部會議或媒體採訪時,喜歡自豪地說企業「數位轉型」的成功過程。但實際上,這樣的宣示往往只代表企業導入了一套ERP、CRM系統,或者將部分文件移到雲端,卻沒有真正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組織文化。這樣的做法,像是披上一層數位外衣,卻沒有觸及核心。數位轉型的本質,並不是軟體和平台的堆疊,而是思維的改變與體質的重塑。如果沒有內化到企業日常的營運管理中,無論是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研發、財務、智慧財產,甚至是永續發展,都將無法真正產生質變。
賴俊谷在一次演講中直言,數位轉型不應該是資訊長的專案,而是一種滲透到企業每個角落的文化。如果沒有從個人行為開始改變,轉型將永遠停留在口號層次。他的觀點指出了企業數位轉型最常忽略的一個盲點:真正的第一步不是建立數位辦公室,也不是砸重金買系統,而是從「人」出發,從最細微的個人單點行為開始。
在許多成功的案例中,真正觸發變化的往往不是大規模專案,而是員工個人的小小突破。一名業務人員利用簡單的巨集功能,自動化處理原本需要數小時的報表,結果在團隊中被廣泛效仿,改變了部門的工作模式。一位工程師把專案進度放到雲端平台共享,使得團隊協作效率大幅提升。甚至是一名財務人員運用資料視覺化工具,讓主管能即時掌握收支狀況,這樣的改變雖然微小,卻在日積月累中推動了整體文化的轉型。當個人開始將數位工具融入日常,企業才有可能真正打破舊有習慣,逐步走向轉型。
數位轉型的另一個關鍵,是如何與永續發展連結。過去,企業談數位轉型多半著眼於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在全球 ESG 浪潮下,數位工具已經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在碳管理的戰場上,數位化更是不可或缺。按照國際標準,如 ISO14064-1 和 GHG Protocol,企業必須在溫室氣體盤查中收集完整且可信的活動數據,包含能源消耗、運輸里程與原物料使用量。如果仍然依賴人工Excel輸入,不僅容易出錯,更無法回應供應鏈對數據透明的要求。
璟睿永續的客戶一間電子零件製造商,為了出口到歐洲市場,必須因應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當客戶要求提出碳排放數據的即時查核時,若沒有數位化的盤查系統,企業根本無法快速提供佐證,訂單便會受到威脅。這顯示出碳盤查與數位轉型並不是兩條平行的路,而是同一條必須同時推進的生存之道。數位化不僅能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正確性,更能直接連結到永續報告書的揭露,符合 IFRS S1 與 S2 的國際規範。
要理解數位轉型的全貌,就必須看見它如何影響企業的各個層面。對於生產而言,數位工具能讓智慧製造逐步成形,透過感測器與即時監控掌握能源使用情況,進而自動生成範疇二的排放數據。銷售則不再只是單純的交易,而是與永續品牌故事緊密連結,當產品附帶碳足跡標籤時,數位平台就成為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人才的培育同樣如此,數位素養已經是每位員工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學習如何運用數位工具解決問題,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一環。
研發部門則透過生命週期評估的資料庫,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能模擬不同原料的碳排影響,讓創新不再只是功能上的突破,而是兼顧永續的設計思維。財務管理也逐漸結合碳會計,除了揭露營收與支出,更揭露碳排成本,讓投資人清楚看見企業面對氣候風險的真實狀況。智慧財產的管理也不再只是保護技術,而是將綠色專利與低碳技術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至於永續發展,則成為數位轉型的自然延伸,從 ISO14064-1 到 GHG Protocol,數位平台已經成為碳盤查與減碳規劃不可或缺的基礎。
然而,台灣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時,仍然面臨三大困境。首先是成本顧慮,許多企業擔心投資龐大卻看不到立即回報;其次是人才不足,缺乏同時懂數位與永續的專業人才,使得推動過程經常卡關;最後是文化落差,員工對改變感到抗拒,習慣於紙本和人工流程,導致新系統無法真正發揮效用。
突破口正在逐漸浮現。政府已經開始提供相關補助,鼓勵中小企業導入數位碳盤查系統。顧問公司如璟睿永續顧問,則提供企業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規劃,幫助他們同時達成數位轉型與永續管理的目標。此外,國際供應鏈的壓力也在迫使台灣企業加快腳步,因為唯有數位化,才能即時回應國際買家的查證需求,否則將被排除在市場之外。
未來的發展,更值得期待。當數位轉型與碳管理深度融合,AI、大數據與區塊鏈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想像一下,當企業的每一度電、每一趟運輸數據,都能自動串接到雲端平台,即時計算範疇一、二、三的排放,再透過區塊鏈技術保存,這不僅能大幅降低人工錯誤率,更能提升透明度,成為供應鏈之間最具公信力的佐證。
數位轉型因此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代名詞,而是企業邁向淨零與全球競爭的生存技能。這樣的未來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已經在部分領先企業中發生。那些能率先整合數位工具與碳管理的企業,將在全球永續競爭的時代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最終,我們應該重新回到一個簡單的問題:數位轉型從哪裡開始?答案是,從一個人開始。當員工願意嘗試用數位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舊有的手工方法;當財務主管把碳成本納入財務揭露;當研發團隊在設計產品時就思考其碳足跡;當管理階層願意透過透明數據做決策,企業才算真正邁向轉型。
賴俊谷說過,企業的數位轉型,不是董事長在年度報告中的宣示,也不是顧問報告上的精美圖表,而是每一個人每天的選擇。這句話正好呼應了璟睿永續顧問的實務經驗:唯有讓數位化與永續意識在個人層面扎根,企業才有可能在全球永續競爭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數位轉型 #綠色轉型
©2025 JINRAY TAIWAN
10489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60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