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的關鍵拼圖:二氧化碳儲存地點的學問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升高,「淨零排放」已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除了我們熟悉的節能減碳、發展再生能源外,如何有效處理已經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環節。今天,我們要從一篇最新的學術論文中,帶大家認識一個關鍵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特別是其中「二氧化碳儲存地點選擇」的眉眉角角。

賴俊谷

6/30/20251 分钟阅读

selective photography of green leaf plant
selective photography of green leaf plant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升高,「淨零排放」已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除了我們熟悉的節能減碳、發展再生能源外,如何有效處理已經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環節。我們要從一篇最新的學術論文中,帶大家認識一個關鍵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特別是其中「二氧化碳儲存地點選擇」的眉眉角角,這也是大多數人比較常聽到的名詞,但對箇中的內容則相當少見。

這是一篇由Rashidi等人於2025年發表的《CO2 Storage Site Selec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論文,為我們深入解析了全球二氧化碳儲存地點的挑選標準與方法,對於我們理解碳管理實務,是相當實用的資訊。要達成大規模的碳減排,只靠減少排放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就像是水龍頭漏水,除了把水龍頭關小(減少排放),還要把地上積水擦乾(移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儲存就是把捕獲到的二氧化碳,安全地儲存在地下深處,避免它再跑回大氣中。對於碳密集型產業,如鋼鐵、水泥、發電廠等,這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選項。

二氧化碳可以儲存在哪裡呢?這邊有幾種主要的儲存地點,就像是幫二氧化碳找個「家」:首先是深層鹽水層 (Deep Saline Aquifers),這是目前最有潛力也最普遍的儲存地點。想像地下深處有含鹽分的水層,二氧化碳可以被注入這些多孔的岩石層中,被困在孔隙裡,就像海綿吸水一樣。這類地點分布廣泛,儲存容量也大。再來是枯竭油氣藏 (Deplet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這些是過去開採完石油和天然氣的地下空間。由於這些地方原本就儲存過流體,結構相對穩定,而且現有的基礎設施(如鑽井)可以直接利用,相對低成本。此外,注入二氧化碳有時還能幫助提高原油採收率(EOR),達到一石雙鳥的效果。還有某些不適合開採的不可採煤層 (Unmineable Coal Seams) 也可以儲存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被煤層吸附,取代吸附在煤層上的甲烷,進而可以開採甲烷。這是一種同時儲碳又產生能源的選項。最後,玄武岩地質 (Basalt Formations) 也是一種新興的儲存方式。玄武岩是一種火山岩,二氧化碳注入後會與玄武岩中的礦物質反應,形成穩定的碳酸鹽礦物,將二氧化碳永久地固化,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儲存方式。

論文特別強調,無論哪種儲存方式,安全性都是最重要的考量,確保二氧化碳不會洩漏回大氣,造成二次污染。選擇一個安全有效的二氧化碳儲存地點,並不是隨意而為。論文深入探討了多種評估方法和考量因素,這部分對於企業規劃永續策略特別重要:首先是地質特性,這包括儲存層的孔隙度(能裝多少二氧化碳)、滲透率(二氧化碳能不能有效注入)、蓋層的密封性(能不能把二氧化碳鎖住)等。就像找房子要看格局、建材一樣,地質條件決定了儲存的容量和安全性。其次是安全評估,需要評估地震活動、地層穩定性、潛在洩漏路徑等風險。一個穩固的地質環境是避免意外的關鍵。接著是基礎設施與經濟效益,考量輸送管道、注入設施等建置成本,以及儲存地點與排放源的距離。距離越近,輸送成本越低。同時也別忘了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對地下水資源、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並與當地社區進行溝通,取得社會支持。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

論文指出,由於影響因素眾多,單一標準很難選出最佳地點。因此,多準則決策分析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 是一種科學的工具,能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給予不同權重,幫助決策者做出更全面的判斷。這篇論文提醒我們,碳管理不僅是減排,更是需要全面考量的系統工程。二氧化碳儲存作為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地點的選擇不僅關乎技術可行性,更牽涉到地質、經濟、環境與社會等多元層面。對於企業永續管理人才而言,理解這些技術細節,能在永續領域擁有更宏觀的視野,未來,無論是參與碳權開發、推動循環經濟,還是編撰永續報告,對碳排放的全面認知,都將是我們在永續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資料來源:CO2 Storage Site Selec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Approaches[Shahryar Rashidi,2025]

https://sci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ghg.2349

作者 賴俊谷 資深顧問 https://laichu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