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數位碳盤查
過去,談到碳盤查,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厚厚一疊的紙本資料,需要好幾個人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勉強理出頭緒。數據蒐集、分類、計算、驗證……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繁瑣與挑戰,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缺乏專門的環保人力和資源,往往讓這項工作變得更加艱鉅。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一切正因為AI的介入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是不是會感到一絲驚喜?
薛珮旻
8/14/20251 分钟阅读
AI快速數位碳盤查
在現今這個全球都為氣候變遷而焦慮的時代,企業界的日常詞彙中,除了營收、獲利之外,又多了幾個新朋友:溫室氣體盤查、碳盤查、碳管理。這些名詞聽起來有些嚴肅,甚至有點遙遠,但對於所有在商場上奮鬥的企業家而言,它們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攸關生存的必答題。
過去,談到碳盤查,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厚厚一疊的紙本資料,需要好幾個人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勉強理出頭緒。數據蒐集、分類、計算、驗證……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繁瑣與挑戰,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缺乏專門的環保人力和資源,往往讓這項工作變得更加艱鉅。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一切正因為AI的介入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是不是會感到一絲驚喜?
大家好,我是薛珮旻。長期關注永續發展與企業轉型的我,深刻體會到數位科技如何加速、簡化企業的永續腳步。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AI是如何成為企業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的最佳神隊友,不僅讓這項工作變得更有效率,也為企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洞察。
要了解AI如何發揮作用,我們得先從溫室氣體盤查的基礎說起。這項工作的核心依循的是一套全球通用的標準,也就是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它將企業的碳排放分為三大範疇,分別是:
範疇一:直接排放
這指的是企業本身或其控制下的設施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工廠鍋爐燃燒燃料、公司車輛使用汽油、製程中的逸散排放等等。這部分是企業最直接且容易掌握的排放源。
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
這是指企業外購電力、熱或蒸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雖然這些氣體並非直接在企業設施內產生,但企業對其用量具有直接控制權。舉例來說,企業所使用的每一度電,都對發電廠的碳排放有所貢獻。
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
這是最複雜、涵蓋範圍最廣的一塊,包含了供應鏈上下游的所有排放,從原料採購、產品運輸、員工通勤、差旅,到產品使用與廢棄處理等。GHG Protocol又將範疇三細分為15個類別,涵蓋了企業價值鏈的完整生命週期。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談到碳盤查時,往往會面臨龐大的數據蒐集挑戰。
過去,人工進行碳盤查的痛點,恰恰與這三大範疇的特性緊密相關。首先,數據分散。能源帳單、物流單據、差旅紀錄、採購清單……這些資料散落在企業的各個部門,格式不一,人工匯整耗時費力,還容易出錯。其次,計算複雜。每一筆數據都需要對應特定的排放係數,然後套用公式進行計算,這個過程不僅繁瑣,且需要專業知識。最後,缺乏即時性。傳統的碳盤查通常是年度性的工作,等到數據出來,已經是好幾個月之後的事,企業難以即時調整其碳管理策略。
而AI的出現,正好為這些痛點提供了完美的解方。
首先,AI的數據整合能力,如同一個超級聰明的會計師,能自動從企業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MES(製造執行系統)、差旅管理系統,甚至是電錶數據中,自動提取並整合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這個過程,以往可能需要好幾個人花上數週甚至數月來完成,現在AI幾分鐘就能搞定。它能辨識出哪些數據是與溫室氣體盤查相關的,並自動歸類到GHG Protocol所定義的範疇一、範疇二或範疇三。
舉例來說,當企業的差旅系統新增一筆飛往日本的商務行程,AI會自動辨識出這筆數據,並根據起訖點、飛行距離、航班等級等資訊,自動計算出相應的碳排放量,並歸類到GHG Protocol範疇三的「商務旅行」。同樣地,當物流系統新增一筆貨物運輸紀錄,AI也能根據運輸方式(海運、空運、陸運)、里程數、貨物重量等資訊,自動計算出排放量,並歸類到GHG Protocol範疇三的「產品運輸」。
這不僅僅是自動化,更是智慧化。傳統上,企業需要手動輸入每一個數據點,但AI能主動抓取數據,甚至可以透過機器學習,從過往的數據中,學習如何更精準地辨識與分類新的數據,大大減少人工介入的需求。
其次,AI的運算能力,讓碳盤查的精準度與效率大幅提升。碳盤查的核心在於將各項活動數據(Activity Data)乘以相應的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得出最終的排放量。然而,排放係數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能源類型、不同運輸工具而有所差異。人工查詢與更新這些係數既繁瑣又容易出錯。AI系統可以自動連結到最新的排放係數資料庫,例如來自國際能源總署(IEA)、環保署或其他權威機構的資料,確保計算的準確性。
更重要的是,AI能進行即時性的碳盤查。過去,企業只能每年進行一次溫室氣體盤查,但隨著AI的導入,企業可以做到「月盤查」、「週盤查」,甚至是「日盤查」。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時掌握自身的碳排放動態,如果發現某個部門或某個產品線的排放量異常增加,可以立即進行檢討與調整。這種即時性的碳管理,是傳統方式難以實現的,它讓企業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優化。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製造工廠發現某個月份的用電量與其產出不成比例地增加,AI系統可以立即發出警示。管理層可以進一步分析,是否因為某條生產線的設備效能下降、存在漏氣或其他能源浪費情況,從而進行及時維修或改善,減少不必要的排放。這種「數據驅動」的碳管理,不僅能降低碳足跡,還能同時達到節能、降成本的效果。
除了自動化與即時性,AI在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中扮演的第三個關鍵角色,是「預測與優化」。這也是AI最令人興奮的能力之一。AI不僅能告訴你「過去」的排放量,更能根據歷史數據、營運計畫、市場趨勢等,預測「未來」的排放情境。
透過機器學習模型,AI可以分析企業過去的生產數據、能源使用模式、供應鏈變化等,預測在不同營運策略下,企業的碳排放會如何變化。例如,如果企業計畫在下個季度擴大生產線,AI可以預測這將對範疇一和範疇二排放產生多大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減碳建議,例如採用更節能的設備、優化生產排程或採購綠電。
更進一步,AI還能提供「情境分析」。假設企業正在評估幾種不同的減碳方案,例如:
* 轉換為再生能源
* 提高生產效率
* 優化物流路徑
* 要求供應商提供低碳原物料
AI可以根據企業的營運數據,模擬這些方案對溫室氣體盤查結果的影響,並評估其成本效益。它能精準計算出每一項方案所能達成的減碳量,以及所需要投入的資金與時間。這就如同為企業打造了一個虛擬的「碳排放實驗室」,讓決策者在做出任何重大投資前,就能預見其對永續目標的影響。
然而,任何技術的導入都並非一蹴可幾。AI在加速數位碳盤查的同時,企業也需要思考幾個關鍵問題,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
第一,數據品質是關鍵。AI再厲害,也需要乾淨、準確的數據來餵養。如果企業的基礎數據本身就有問題,例如儀表數據失準、人工輸入錯誤,那麼AI計算出來的結果也將是「垃圾進,垃圾出」。因此,在導入AI碳盤查系統前,企業需要先建立完善的數據蒐集與管理機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第二,跨部門協作不可或缺。儘管AI可以自動整合數據,但溫室氣體盤查畢竟是企業整體的任務。GHG Protocol的範疇三排放涉及採購、物流、人資、研發等多個部門。要讓AI系統順暢運作,需要各部門的緊密協作,確保數據能夠即時、正確地輸入系統。同時,各部門也需要理解溫室氣體盤查的重要性,將碳管理融入日常營運之中。
第三,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雖然AI簡化了許多繁瑣的計算,但企業仍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來解讀數據、設定參數,並進行驗證。例如,判斷哪些排放源應該納入盤查範圍、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理解GHG Protocol的最新修訂等。AI是工具,而人是駕馭工具的關鍵。企業可以透過培訓內部人才或尋求外部顧問的協助,建立起自己的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專業團隊。
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從「薛珮旻」我的角度來看,不只是一項法規遵循或社會責任,它更是一個轉危為機的商業契機。隨著全球供應鏈越來越重視碳足跡,企業的碳管理能力將成為其在國際市場上的重要競爭力。那些能精準掌握自身碳排放、並主動進行減碳的企業,將更能獲得客戶與投資人的青睞。
AI加速數位碳盤查,讓這項工作從過去的「年度大工程」,變成了企業日常的「動態儀表板」。它讓碳盤查不再只是事後追溯,而是事前預測與即時優化。這不僅讓企業能更有效地應對法規要求與市場壓力,更能發掘出節能、降本的潛在機會。
總結來說,AI在溫室氣體盤查與碳管理的應用,為企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 高效數據整合:自動化收集與整合分散的數據源,節省大量人力與時間。
* 精準即時計算:連結最新排放係數資料庫,提供即時、準確的碳排放數據。
* 智慧預測與優化:透過情境分析,協助企業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減碳策略。
這場由AI驅動的碳盤查革命,正在重塑企業的永續發展路徑。它讓碳管理從一項被動的成本,轉變為企業主動創造價值、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能力。對於那些還在為碳盤查感到焦慮的企業,現在正是擁抱數位轉型、善用AI科技的最佳時機。因為在未來的商業世界裡,誰能更有效地管理碳,誰就能掌握下一個世代的競爭優勢。
願我們都能在永續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遠。
#溫室氣體盤查 #碳管理 #GHGProtocol #AI
©2025 JINRAY TAIWAN
10489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60號6樓